大約三年前,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對政府、開發商、銀行的角色做了入木三分的描繪。
他說,政府才是最大的開發商,以土地和稅源開發為主。地產商從來都是隨從,博弈者。而地方政府和地產商是同盟者。政府抬高了民眾預期,而老百姓是房價上漲的受益者,但卻總“吃肉罵娘”。專家學者是捧臭腳的,沒有任何公眾態度。而媒體肆意歪曲信息,誤導大眾。銀行雖然按照公司法注冊,名義上是公司但實際上是政府手中的工具,而不是盈利主體,是政府調節社會公平的工具。
任志強的話雖有玩笑成分,三年時間過去了,一切似乎都沒有變。盡管十八屆三中全會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強調市場的作用,但房地產市場仍籠罩在嚴厲的“行政調控”氛圍內,計劃經濟管理方式仍留有濃重色彩。唯一的變化可能是同盟者的關系更加緊密了,合作無處不在。
新型合作關系
行政調控帶來的后果恐怕是房價連年上漲。
邏輯一直沒被打破。任志強觀察到,當開發商有大量庫存時,因政策調控不得不適度降價以回收現金,但不會在沒有市場預期時進一步擴大生產,于是當解決了現金流的時候,市場中的庫存也開始下降了,就將剩余的產品用高價出售,以彌補前期降價的損失,于是價格又開始回升了。
回看歷史,2008年至2009年的降價潮,既有金融危機的成分又有限購政策的原因。為什么調控越來越嚴厲,但卻再也未出現大的降價潮?
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曾不止一次批判政府的“失信”,拿地之初并沒有告訴他,會有限購政策出臺。綠城[簡介 最新動態]成了那一輪調控中最受傷的企業。后來,如何應對調控帶來的不確定性成為所有房地產企業的必修課,企業開始具備免疫力。想用措手不及的行政命令讓市場降價,幾乎不可能。
即使是限定了房價漲幅目標,許多城市也未完成。當年中央出臺限購等重大調控措施,北京市房協立馬召開通氣會,對政策進行解讀,并對開發商進行“安撫”。不止一位開發商感慨,比房價上漲更猛烈的是地價。開發商心知肚明,地方政府并不希望房價大降。穩中有升的房價既照顧了各方利益,又能完成中央既定的任務。
而城市運營商的隆重登場,意味著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這并非新生事物,但在新的時代里要求新型關系出現。
2000年前后,在中國非常流行大盤模式。所謂“大盤模式”,就是投資人以十分低廉的價格從政府手中大規模購入土地,這些土地都是沒有配套設施的“生地”,開發商需要從規劃做起,建道路、建管網、建學校、建商場,隨著土地逐步成熟,配套設施也漸趨完善,房子價格不斷攀升,豐厚利潤也就隨之而來。因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地產商似乎最歡迎“無為”的政府。
但開發商受到資金實力、利益邊界、收益模式等條件的影響,決定了其不可能把城市很好的運營下去。大盤開發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大盤開發完成后,周邊環境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大盤里的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乏力,公共資源產權邊界混亂,甚至仍有大片的土地屯在開發商手中常年得不到開發。而政府當初以低廉價格出讓的土地,事后再想彌補各種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的不足,卻發現自己手里已經沒有了可用的資源。
隨著土地“招拍掛”政策的出臺,大盤時代宣告結束,但新的城市運營商時代隨之而來臨。伴隨于此的是,中國加速的城鎮化進程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他說,政府才是最大的開發商,以土地和稅源開發為主。地產商從來都是隨從,博弈者。而地方政府和地產商是同盟者。政府抬高了民眾預期,而老百姓是房價上漲的受益者,但卻總“吃肉罵娘”。專家學者是捧臭腳的,沒有任何公眾態度。而媒體肆意歪曲信息,誤導大眾。銀行雖然按照公司法注冊,名義上是公司但實際上是政府手中的工具,而不是盈利主體,是政府調節社會公平的工具。
任志強的話雖有玩笑成分,三年時間過去了,一切似乎都沒有變。盡管十八屆三中全會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強調市場的作用,但房地產市場仍籠罩在嚴厲的“行政調控”氛圍內,計劃經濟管理方式仍留有濃重色彩。唯一的變化可能是同盟者的關系更加緊密了,合作無處不在。
新型合作關系
行政調控帶來的后果恐怕是房價連年上漲。
邏輯一直沒被打破。任志強觀察到,當開發商有大量庫存時,因政策調控不得不適度降價以回收現金,但不會在沒有市場預期時進一步擴大生產,于是當解決了現金流的時候,市場中的庫存也開始下降了,就將剩余的產品用高價出售,以彌補前期降價的損失,于是價格又開始回升了。
回看歷史,2008年至2009年的降價潮,既有金融危機的成分又有限購政策的原因。為什么調控越來越嚴厲,但卻再也未出現大的降價潮?
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曾不止一次批判政府的“失信”,拿地之初并沒有告訴他,會有限購政策出臺。綠城[簡介 最新動態]成了那一輪調控中最受傷的企業。后來,如何應對調控帶來的不確定性成為所有房地產企業的必修課,企業開始具備免疫力。想用措手不及的行政命令讓市場降價,幾乎不可能。
即使是限定了房價漲幅目標,許多城市也未完成。當年中央出臺限購等重大調控措施,北京市房協立馬召開通氣會,對政策進行解讀,并對開發商進行“安撫”。不止一位開發商感慨,比房價上漲更猛烈的是地價。開發商心知肚明,地方政府并不希望房價大降。穩中有升的房價既照顧了各方利益,又能完成中央既定的任務。
而城市運營商的隆重登場,意味著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這并非新生事物,但在新的時代里要求新型關系出現。
2000年前后,在中國非常流行大盤模式。所謂“大盤模式”,就是投資人以十分低廉的價格從政府手中大規模購入土地,這些土地都是沒有配套設施的“生地”,開發商需要從規劃做起,建道路、建管網、建學校、建商場,隨著土地逐步成熟,配套設施也漸趨完善,房子價格不斷攀升,豐厚利潤也就隨之而來。因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地產商似乎最歡迎“無為”的政府。
但開發商受到資金實力、利益邊界、收益模式等條件的影響,決定了其不可能把城市很好的運營下去。大盤開發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大盤開發完成后,周邊環境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大盤里的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乏力,公共資源產權邊界混亂,甚至仍有大片的土地屯在開發商手中常年得不到開發。而政府當初以低廉價格出讓的土地,事后再想彌補各種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的不足,卻發現自己手里已經沒有了可用的資源。
隨著土地“招拍掛”政策的出臺,大盤時代宣告結束,但新的城市運營商時代隨之而來臨。伴隨于此的是,中國加速的城鎮化進程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12

相關資訊
- 分析稱2014年房價增速將平穩放緩 形成穩著陸 2014-01-02
-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會議召開 部署十方面重點工作 2013-12-26
- 趙漢忠:中國缺少純粹的房地產基金2013-12-25
- 秦虹:房地產整體增速將下行 不可能復制過去十年2013-12-25
- 房地產存在泡沫化趨勢 轉型期房地產不會崩盤2013-12-24
同類資訊
- 馮侖:房地產青春期剛過好日子才剛來2014-01-03
- 任志強:房地產沒有泡沫 因為中國有巨大的首付2013-12-26
- 王健林:未來10年一二線城市房價還會上漲2013-12-26
- 朱中一:北京有“睡城”問題 城鎮化要產城融合2013-12-25
- 趙漢忠:中國缺少純粹的房地產基金2013-12-25
隨機資訊
- 郎咸平:中國股市不保值 最保值還是房地產2012-09-11
- 首開13億摘北京年內最大宅地 位于順義新城 2012-09-11
- 90后少女捅死性侵男子 被判故意殺人罪獲刑4年2012-09-11
- 吳其倫:“任志強說房產稅推高房價”極其錯誤2012-09-11
- 賈臥龍:九月房價不會大漲 反而會適當降價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