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近日發布《關于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下稱《通知》),針對當前個別地區或部門未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現“三公”經費不降反增、年底突擊花錢等問題,要求進一步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
《通知》從預算編制執行、“三公”經費執行監控和公開、支出標準體系建設、預算績效管理等方面,加強相應管理。其中,《通知》還要求防止虛增財政收入與嚴控一般性支出一體推進。明確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虛增財政收入,彌補財政收入缺口。
一些市場人士比較關注“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這一提法。對此,有專家告訴第一財經,土地出讓收入虛增現象此前就有,而今年土地市場比較低迷,國企拿地增多。但是,如果國企購地目的是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這種情況是違法違規不可取的。
比如,審計署公布的《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審計了29個省本級、200個市本級和709個縣2008年至2013年土地出讓收支情況,其中,問題之一就是通過收入空轉等方式虛增1467.78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即土地出讓收入)3370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5%。多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這主要受今年樓市低迷,開發商資金緊張等影響。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一些地方國企拿地虛增財政收入,主要目的是為了平衡預算或者充實國企資產。判斷國企拿地是不是虛增財政收入,主要還是考慮資金來源和用途,如果國企拿地的資金是來自財政撥款資金,或者國企自有資金買地后的收入財政又通過其他渠道返還,基本可以判斷屬于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受房地產持續低迷以及部分房企出現風險的影響,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行,疊加留抵退稅導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負增長,部分對土地依賴程度較高的地方政府采取了通過城投和其他國企拿地的方式以彌補收支不足,一些地方拿地企業中的國企、央企占比甚至較高。具體而言,由城投或其他國企拿地,資金流向政府性基金預算,表面上看是收入,但實際上部分城投現在的經營現金流相對較差,不具備土地開發能力以及基于市場考慮不愿意開發土地,從而導致看似土地出讓收入增加但土地仍然閑置的情況,即土地出讓并非基于市場需求。
“總體來看,上述情形可以通過這些城市拿地的企業性質分析出來。這種方式不是真正基于市場需求,將城投和國企當做解決財政收入的平臺,會影響國企和城投的正常經營,降低其經營效率;而且城投債務也即將迎來高峰期,將導致城投風險和財政風險交織!绷_志恒說。
同時,《通知》還要求,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各項減稅退稅降費政策,確保應減盡減、應退盡退,依法打擊各種偷稅、漏稅、騙補等行為。
今年為了給企業紓困,國務院實施力度空前一攬子稅費支持政策,成效明顯。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4萬億元。多位專家表示,大規模稅費支持政策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對助推經濟平穩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但與此同時,這也在短期內造成財政減收,但中長期看是涵養水源,有利于經濟行穩致遠。
今年以來,國務院多次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不少地方加大了壓減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力度,這也有利于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
上述《通知》還要求,2023年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繼續按照“只減不增”安排,地方財政也要按此原則從嚴從緊安排“三公”經費。
另外,《通知》還要求,做深做細過緊日子情況評估。中央部門要繼續按季度評估本部門落實過緊日子情況,從制度建設情況、一般性支出情況、“三公”經費情況、支出標準建設及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財政部門要將評估結果與相關單位預算安排掛鉤。
《通知》稱,財政部各地監管局要加強屬地中央預算單位“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管,重點關注超標準列支“三公”經費和培訓費等、違規發放津貼補貼或職工福利、年底突擊花錢、違規興建政府性樓堂館所等問題。同時,加強對屬地虛增財政收入的監測,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問責一起。
《通知》從預算編制執行、“三公”經費執行監控和公開、支出標準體系建設、預算績效管理等方面,加強相應管理。其中,《通知》還要求防止虛增財政收入與嚴控一般性支出一體推進。明確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虛增財政收入,彌補財政收入缺口。
一些市場人士比較關注“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這一提法。對此,有專家告訴第一財經,土地出讓收入虛增現象此前就有,而今年土地市場比較低迷,國企拿地增多。但是,如果國企購地目的是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這種情況是違法違規不可取的。
比如,審計署公布的《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審計了29個省本級、200個市本級和709個縣2008年至2013年土地出讓收支情況,其中,問題之一就是通過收入空轉等方式虛增1467.78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即土地出讓收入)3370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5%。多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這主要受今年樓市低迷,開發商資金緊張等影響。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一些地方國企拿地虛增財政收入,主要目的是為了平衡預算或者充實國企資產。判斷國企拿地是不是虛增財政收入,主要還是考慮資金來源和用途,如果國企拿地的資金是來自財政撥款資金,或者國企自有資金買地后的收入財政又通過其他渠道返還,基本可以判斷屬于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受房地產持續低迷以及部分房企出現風險的影響,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行,疊加留抵退稅導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負增長,部分對土地依賴程度較高的地方政府采取了通過城投和其他國企拿地的方式以彌補收支不足,一些地方拿地企業中的國企、央企占比甚至較高。具體而言,由城投或其他國企拿地,資金流向政府性基金預算,表面上看是收入,但實際上部分城投現在的經營現金流相對較差,不具備土地開發能力以及基于市場考慮不愿意開發土地,從而導致看似土地出讓收入增加但土地仍然閑置的情況,即土地出讓并非基于市場需求。
“總體來看,上述情形可以通過這些城市拿地的企業性質分析出來。這種方式不是真正基于市場需求,將城投和國企當做解決財政收入的平臺,會影響國企和城投的正常經營,降低其經營效率;而且城投債務也即將迎來高峰期,將導致城投風險和財政風險交織!绷_志恒說。
同時,《通知》還要求,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各項減稅退稅降費政策,確保應減盡減、應退盡退,依法打擊各種偷稅、漏稅、騙補等行為。
今年為了給企業紓困,國務院實施力度空前一攬子稅費支持政策,成效明顯。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4萬億元。多位專家表示,大規模稅費支持政策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對助推經濟平穩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但與此同時,這也在短期內造成財政減收,但中長期看是涵養水源,有利于經濟行穩致遠。
今年以來,國務院多次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不少地方加大了壓減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力度,這也有利于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
上述《通知》還要求,2023年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繼續按照“只減不增”安排,地方財政也要按此原則從嚴從緊安排“三公”經費。
另外,《通知》還要求,做深做細過緊日子情況評估。中央部門要繼續按季度評估本部門落實過緊日子情況,從制度建設情況、一般性支出情況、“三公”經費情況、支出標準建設及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財政部門要將評估結果與相關單位預算安排掛鉤。
《通知》稱,財政部各地監管局要加強屬地中央預算單位“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管,重點關注超標準列支“三公”經費和培訓費等、違規發放津貼補貼或職工福利、年底突擊花錢、違規興建政府性樓堂館所等問題。同時,加強對屬地虛增財政收入的監測,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問責一起。

相關資訊
- 財政部: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虛增土地出讓收入2022-10-16
- 樓市里的“白衣騎士”地方城投、國企入場2022-09-07
- 二三線城市“保交樓”行動加速:地方國企成主力軍2022-08-24
- 報告:四成百強房企投資幾乎停滯,拿地以國企央企占主導2022-08-03
- 湖北省屬國企改革見成效 上半年營收增速位居全國第一2022-07-22
同類資訊
- 9月12城租金指數同比上漲 中低價房仍為市場主力2022-10-17
- 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到底靠政策還是靠環境2022-10-15
- 多地首套房貸利率進入“3時代” 石家莊、天津今起跟進下調2022-10-14
- 多地下調!首套房商貸利率進入“3”時代,最低達3.7%2022-10-14
- 精準施策支持剛性住房需求2022-10-14
隨機資訊
- 住建部要求限購到期延續 11城市無一表態2011-12-06
- 湖北十堰決戰30天 9.2萬移民月底安新家2011-12-06
-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2年部分節假日安排 中秋國慶連放8天2011-12-06
- 看淡地產后市 16家涉房上市公司已撤離樓市2011-12-07
- 春節期間北京樓市完全“休眠” 三年來首次“零成交”2012-01-29